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电 话:021-33655892
传 真:021-33658923
邮 箱:shjiehao@foxmail.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庄邬 路518号
[转发]探究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
7月28日到8月8日,我有机会到上海学习“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十天的时间,拿起显微镜,走进大上海,到机关、访社区、进企业,座谈、参观、实训,看打法,学经验,理清逻辑,悟透原理,安排满满,感触很多。出发前思考的几个问题的答案也慢慢清晰起来。
问题1:上海为什么要搞城市精细化管理?
这个问题如果单从事务层面、技术角度考虑,未免过于简单了。我觉得要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上海为什么要搞城市精细化管理。可以用三句话试着概括,即殷切嘱托、国家使命、现实需要。
——殷切嘱托。上海滩,十里洋场,黄浦江,浪奔浪流。在中国政治经济历史上,上海从来举足轻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就对城市管理提出了很多要求,比如网格化管理就是其一。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把上海与城市管理联系起来。比如,2017年3月5日,他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海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化管理,解决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世界级难题。殷殷嘱托,切切期望,自不待言。
——国家使命。国家之间竞争的根本是治理能力的竞争。作为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能不能管理好城市,是每个国家政府必须回答的问题。上海有幸被选为头号种子选手,代表中国参加政府治理能力世界杯比赛,被寄予极大的期望用一流的城市治理水平,来证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在城市治理上为世界提供中国样板、中国方案。在上海学习期间,有青岛的朋友在朋友圈问,上海的垃圾分类是不是“一把手工程”?我看到乐了,岂止是一把手工程。上海已不是上海,它承担的是国家使命。
——现实需要。“城市病”从中国城市化开始就缠上了我们,越是大城市,“病症”越明显。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等各类问题挥之不去。上海也不例外,甚至还有火与血的教训。2010年上海静安公寓大火,58人遇难,虽然是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但是救援过程中,因为建筑密集、道路狭窄,消防车开不进去、施展不开,迟滞了救援,也暴露出了城市治理的漏洞。2014年外滩踩踏事故,36人遇难,更是直接暴露出城市运行和管理上的失效和无能。火与血的教训,深深刺痛着上海,也必定让上海人觉醒了,城市治理革命势在必行。
理解了上面三句话,会对上海搞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初衷有一个深切的理解。
问题2: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具体怎么做的?
上海本来就是“精细化”代表。上海以开埠通商进入现代化,和青岛一样很“洋气”,比青岛更“精致”。上海人的“精明”在全国也是出了名的。余秋雨在《上海人》一文写到“上海文明的又一心理品性,是对实际效益的精明估算。上海人历来比较讲究科学实效,看不惯慢吞木讷的傻样子。搞科学研究,搞经营贸易,上海人胆子不大,但失算不多。全国各单位都会有一些费脑子的麻烦事,一般请上海人来办较为称职。这在各地都不是秘密。”上海人的“精明”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正好派上了用场。他们搞了一个意见,提出了“三全”为目标、“四化”为支撑、“三个美丽建设”为载体,配套制定了三年行动,包括14项重点任务42项实施内容。
——三全为目标。所谓三全,就是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城市管理。
提出这个目标有个前提理念,就是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既然是有机生命体,如人体一样,生病了,出了各种问题,就应该全面体检诊疗,进行系统管理,不能头疼医疼,脚痛医脚。基于此,必然提出了空间对象上的全覆盖、规划建设管理上全过程、时间场景上的全天候。
——四化为支撑。所谓四化,就是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作为城市管理精细化的支撑。
我在上海看到介绍“四化”的相关材料时,非常好奇这个“四化”的排序,为什么要将法治化、社会化往前排,智能化、标准化往后放呢?这样的排序必然有其内在逻辑,而非随意。果不其然,通过后面的不断座谈和交流,得以解惑。
按照上海的理念,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的重要标志,主体上由“单一政府”转变为“多元共治”,客体由对“物”的管理转向了对“人”的治理。以人为对象治理城市,必然要将法治化、社会化向前突出,智能化、标准化等作为后置支撑。
一是关于法治化例子。如黄浦区制定了《关于损坏房屋承重结构违法行为综合治理的若干规定》,梳理了物业管理、城市管理、房屋装修等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采用的是行政执法与民事维权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整合了多个部门的执法资源和力量。类似的“拆违十条”也被全国很多城市借鉴复制。修改《燃气管理条例》,建立了瓶装燃气统一配送制度,保障燃气供应安全等。总体的感觉就是,上海人敢于立法,敢立潮头。
二是关于社会化例子。闵行区金平路200多家商户成立“路管会”,选举优秀商户担任会长、副会长等职务,在街道和城管等部门指导监督下,认真落实“门前垃圾扫一扫,门前堆物清一清,门前黑广告除一除,门前店面洗一洗,门前晾晒收一收,设摊停车劝一劝”的“六个一”方针,碰到难题大家一起商量,不仅有效解决了街面上各类顽症难题,还营造了自律、自治、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此类例子,举不胜举。我感觉,上海市做群众工作细致入微,坚持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体化推进,完善基层治理格局,激发基层活力,提高治理成效,形成了基层群众社会化治理新局面。
三是关于智能化例子。渣土运输是个典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监管老大难问题。上海围绕“两点一线”的业务流程,在运输车辆上安装了密闭感应、右转弯速度感应、危险驾驶感应、右侧盲区感应、举升感应、速度感应等装置,结合工地审批、卸点审批和运输审批等管理数据,开发应用场景。试运行首日,就通过系统运算,及时发现了某区一处非法出土点和另一区的非法卸土点,由系统联动城管、公安、绿化市容等部门,成功抓获违法车辆。这个例子只是菜鸟级别的,上海的城市运行系统,以及将来的一网统管要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场景,展现的将是科幻电影里才有的数字智慧城市的雏形,非常值得期待。
四是关于标准化例子。我们学上海,上海学东京。上海的标准完备,“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42部市级标准,且国际一流。2017年至今,上海市连续针对城市管理精细化“对标东京”工作。上海发动和组织研究机构、高校、智库等,精研日本,法规、标准、制度等方面的资料都是“原汁原味”的翻译,并对其城市管理精细化理念的起源、演变、经验做法、典型案例等系统研究。2018、2019年连续两年开展“上海东京城市管理精细化研讨会”,还选拔业务骨干赴东京开实地学习和考察。对标成果已经在上海提升垃圾分类水平、架空线落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
——三个美丽建设为载体。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一个载体来集中呈现成果,就如同指挥、乐队、演员、曲目都定了,总需要一个舞台来表演。上海以“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将14项重点任务42项实施内容嵌入其中,通过每年创建一批“三美”街区(家园、乡村)为抓手,连点成线,点线成面,让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果直接惠及人民群众。
问题3:上海的启示是什么?
一是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不是一句空话,是从治理理念、法律法规、具体实践的全面转变,是一场社会治理的革命。二是城市治理定位应当符合城市实际,不能脱离发展阶段,脱离必要物质保障,盲目求新求快,否则欲速不达。三是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基层治理必须大兴。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厘米至关重要,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推车推出来的,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四是科技赋能城市管理是大势所趋。未来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甚至基因技术等,将会给城市治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越早适应,越是主动。
问题4:工作建议是什么?
总体建议,对比上海,我们“已有”做法的要更高标准、更快速度推进,比如对城市管理科技赋能方面,上海的“一网统管”值得我们继续跟进;“没有”的做法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借鉴,比如城市管理方面立法空白、标准缺失、流程断裂等要抓紧调研,查缺补漏,补齐短板。
关键的关键在于实干。学以致用,重在落实,对于上海的经验,应该逐条细化措施,落实责任,督查推进,取得实效。
在上海学到两句时髦话用于结尾: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
——“用后天去谋划明天,因为明天就是今天。”
下一个: [转发]中国顶级烹饪技法大全